-
胡玲青年副研究员揭示Netrin-1在皮质脊髓束发育中的作用
一侧大脑皮层控制对侧肢体运动,这一过程是通过皮质脊髓束来实现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是位于大脑的运动皮层,其轴突聚集成束下行至对侧脊髓从而控制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这种对侧支配模式源于胚胎发育中轴突的复杂延伸过程,关键节点在延髓与脊髓的交界处,这些轴突穿越中线(锥体交叉)在对侧脊髓内下行并发出分支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发育异常与先天性镜像运动的发病机制相关,该疾病的特征是:在运动一只手时,另一只手... -
丁玉强课题组揭示Ulk4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分子机制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类疾病,多为青春期后发病,影响大约全球人口的1%,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月9日,实验动物科学部丁玉强教授课题组在《SchizophreniaBulletin》上发表论文“DeletionofSchizophreniaSusceptibilityGeneUlk4LeadstoAbnormalCognitiveBehaviorsviaAkt-GSK-3SignalingPathwayinMice”,研究揭示了Ulk4基因缺失在精神分裂症样行为中的作用,表明Ulk4是一个新的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基因。... -
丁玉强课题组发现抑癌基因PTEN参与痒觉信息的传递
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和行为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已发现多种致痒剂可直接激活痒相关的神经末稍产生痒相关的神经冲动,经由背根神经节(DRG)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通过脊髓神经元的中继后向上传递至丘脑等脑区最终产生痒觉感受。实验动物科学部丁玉强教授课题组4月16日在线发表在CellReports的论文“TheroleofPTENinprimarysensoryneuronsinprocessingitchandthermalinformationinmice”发现,初级感觉神经元中的PT... -
宋宁宁青年副研究员揭示弓状核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的分子机制
下丘脑弓状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摄食、能量平衡和激素分泌,这些作用是由表达特定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神经元负责完成。表达神经肽Y和刺鼠相关肽的神经元能促进食欲,表达黑皮素原和可卡因-安非他明转录调节肽的神经元能抑制食欲,表达多巴胺的神经元参与抑制催乳素分泌和促进食欲等。这些神经元的正常发育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发育缺陷与多种疾病相关。9月25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宋宁宁等在《CellDeathandDisease》上... -
丁玉强课题组揭示神经元空间配布和树突自我回避的分子机制
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神经网络负责执行各种脑功能,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负责接收信息,由轴突传递给网络中的下一级神经元。神经元胞体的空间配布(Spacing)以及树突的分支形成正确神经环路的前提。实验动物科学部丁玉强教授课题组9月21日在线发表在神经科学期刊《CerebralCortex》的论文“Satb2RegulatesEphA7toControlSomaSpacingandSelf-AvoidanceofCorticalPyramidalNeurons”揭示了大脑皮质发育中胞体空间分布以及树突的分支形成的... -
丁玉强课题组揭示抑郁行为发生的新机理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一般认为,脑内单胺类递质系统功能不足是抑郁发生的一个病因,相关药物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功能。但约有半数患者体会不到治疗效果,同时还存在起效延迟的问题。因为疾病的复杂性,除单胺类递质假说外,还有神经营养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海马成年神经元新生等多种因素被认为参与了抑郁的发生。近年来,受到ketamin治疗抑郁症的快速起效及其机理研究成果... -
丁玉强课题组发表了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未明。一般认为该病是多基因改变共同影响下的发育类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发育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生后早期发育和青春期,累积的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该疾病多在青春期前后出现症状,在临床症状和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存在性别差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为一个寻找遗传因素的重要手段,一个称为ZNF804A的基因是第一个被鉴定出来的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基因,但其生物学功能尤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